中国古代历史上谈及贪官,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清朝的和珅。和珅当年的贪腐规模令人咋舌,据史书记载,嘉庆帝下令抄家时,清点出的财产总额高达十一亿两白银。这笔钱折合下来,几乎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因此民间才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由此可见,和珅贪污之巨,已然登峰造极。然而在更早的历史上,还有一位贪官,其手段和规模甚至让和珅都相形见绌,他就是北宋时期“六贼”之一的王黼。
王黼,原名王甫,字将明,河南开封人,出身并不显赫,却凭借聪慧与口才踏入仕途。他是崇宁年间的进士,最初官职不高,但因言辞圆滑、善于逢迎,很快得到了赏识。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宋徽宗特意赐名“黼”,以示区分。早年间,王黼参与编修《九域图志》,与当朝宰相何执中的儿子何志相识。何志十分欣赏他的口才与手段,便极力向父亲推荐,于是王黼便顺势被推到更高的位置,先后担任校书郎、符宝郎和左司谏,可谓仕途平步青云。
展开剩余72%然而,权力往往滋生欲望。随着地位的提升,王黼不再满足于循序渐进,而是借机攀附权贵。他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在张商英失宠、蔡京东山再起之际,立刻转而逢迎蔡京。为了讨好蔡京,他不仅极力赞颂其政绩,还上奏攻击政敌张商英。蔡京感念王黼的助力,将他迅速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从一个校书郎到权势滔天的中枢要员,王黼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这样的飞跃让人侧目。
但王黼是个典型的逐利之人。为了迎合蔡京,他甚至反咬曾经提携自己的何执中,罗织二十条罪名弹劾恩师。虽然宋徽宗未予采纳,但此举足见其恩将仇报的本性。随后,因与蔡京在利益上发生分歧,他转而暗中破坏蔡京的计划。父亲去世后,他按礼辞官守孝,可不到半年便重回政坛,不仅被任命为宣和殿学士,还获赐一座豪华宅邸“昭德坊”,从此走上敛财之路。
身居高位的王黼开始无所顾忌。他在三省设立经抚房,以统计边境丁夫为名强行收钱,获利高达六千二百万。他又迎合宋徽宗好奇心,开辟江浙花石专运线,搜刮奇石珍玩,以此邀宠,最终被提拔为右丞相。但这项举措引发百姓极大不满,最终酿成方腊起义。王黼不仅不思悔改,反而继续以战争为借口压榨百姓,假称抗辽,逼民众捐款。所得钱财一部分贿赂金国,一部分则私吞入口。他甚至花重金买下六座空城冒充战绩献功,竟然也得到宋徽宗的信任与表彰。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王黼卖国求荣、贪赃枉法的行径引来朝臣群起而攻之。最终,宋徽宗不得不罢免其职,并抄没家产。据记载,从王黼府中搜出的财物多达六千余万绢,相当于国库一半的收入。这种疯狂敛财的速度,就算是和珅也要自愧弗如。
宋徽宗去世后,宋钦宗即位。早在太子时期,赵桓就极为厌恶王黼。登基后,王黼战战兢兢入宫庆贺,却被冷漠拒绝,随即被罢官并遭追捕。他携家人逃亡至雍丘时,被开封尹聂山派兵追杀,最终身死,首级被百姓砍下献于朝廷。为了维护新朝的形象,宋钦宗假托称王黼死于强盗之手,不再深究。此结局令天下百姓拍手称快,算是给这位权臣贪官画上了终点。
综观王黼的一生,从一介进士到权倾朝堂,再到因贪腐亡命,实在是古代贪官的典型写照。他不但背弃恩义,还屡屡投机,终究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