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不仅是大地的馈赠,更是农民用汗水书写的壮丽诗篇。9月23日,秋分时节,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心厚爱。
农民丰收节,农民当主角。今年,各地在节庆活动中更加注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在山东招远主场活动现场,农民登台发丰收喜报、晒美好生活;在贵州榕江,活动采用“1+1+N”形式,引导乡村自发庆祝;在湖南衡阳,农民趣味运动会成为亮点。“插秧”比赛中,参赛者将仿真禾苗迅速、精准地插入啤酒瓶中;“运粮”竞赛中,选手用独轮车运送稻谷往返40米,展现力量与速度。农民兄弟们在活动中,收获了满满的开心。让农民站C位,乡村文化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让农民参与节庆表演,更体现在他们成为了活动的策划者、受益者,使丰收节真正办到农民心坎上。
文化赋能,从产品到品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有了更多“被看到”的可能。如《长安的荔枝》引发人们对荔枝的关注和对冷链的热议,帮助岭南荔枝顺畅销售。今年丰收节,各地也更加注重以文化赋能产业。贵州主会场活动展示“多彩贵州”“美食贵州”等;山东招远推出乡村美食汇、乡村文化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湖南汝城设置了“乡村振兴‘大地艺术季’展”,高达6.5米的《微笑粮仓》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些活动不仅展示农产品,更传播农耕文化,让消费者认识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多元发力,从“丰收”到“增收”。“怎么能让丰收的产品卖个好价钱,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很多农民的心声。丰收节应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桥梁。在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农产品展示区陈列着岳球大米、顺天香酒、生态鱼虾等“屈原好品”。这里不仅展示农产品,更展示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农业企业将稻谷变成优质米、香醇酒,为小龙虾、蘑菇打上“生态标”,实现农产品“身价倍增”……通过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让更多农产品被看见,让更多消费需求被满足,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丰收节一年只有一天,但丰收的喜悦、增收的希望应贯穿始终。当节庆的余韵回响经年不绝,当农民不仅丰收更能增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必将照进现实。(杨兴东)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