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对宋太宗赵光义有这样的记载:“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
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赵光义的治国理念并不平庸。他以俭朴为本,重视农事,推崇学问,宽容敢于直言的臣子,的确展现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之姿。然而,关于他弑兄篡位的传闻却自古不绝,“烛影斧声”的故事更是成了他难以洗去的“污点”。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病重,召来晋王赵光义密谈。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外人只能凭只言片语揣测。有人称在昏暗的灯烛下,赵光义神色异常,甚至见太祖以斧击地喝斥:“好为之!”翌日凌晨,太祖便驾崩。随后,赵光义以遗诏为凭继位,是为宋太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斧光烛影”事件。因为过程扑朔迷离,难以查证,世人对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一直存疑。
展开剩余70%而赵光义与嫂子孝章宋皇后的关系,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阴影。宋皇后出身显赫,父亲宋偓是开国名将,祖母是后唐庄宗之女,母亲则是后汉高祖之女,堪称豪门之女。她自小饱受宠爱,温婉知礼,17岁便嫁入皇宫,成为宋太祖的皇后。两人婚后八年,感情甚笃。然而,等到宋皇后于995年去世时,她与赵光义几乎没有过多交集,但太宗在处理其丧礼时,却表现得极为冷漠。他拒绝为皇嫂服丧,也不允许群臣议论此事,甚至有人因请求厚葬皇后而被罢官。最终,宋皇后既不能与宋太祖合葬,神位也不得入太庙,一切从简,这种冷酷态度令朝臣大感不解。
为何赵光义要如此对待皇嫂?《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一桩旧事。太祖驾崩之初,宋皇后曾命宦官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入宫。她焦急问道:“德芳来耶?”然而王继隆带回的却是晋王赵光义。赵光义或许因此心生芥蒂,怀疑宋皇后有意扶立德芳而非自己。此事虽小,却足以埋下嫌隙。此后他对皇嫂的苛待,似乎便可理解。
然而,赵光义是否真的是通过弑兄篡位登基?这点颇有争议。史书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之母杜太后曾有“金匮之盟”。太后在病重时立下遗嘱,要求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于弟赵光义,再传于赵廷美,最后才是赵德昭。此诏存于金柜,作为证据,表明赵光义继位并非全无根据。况且,彼时太祖之子德昭虽长成,但才能有限,幼子德芳年幼难当重任。在五代乱世频繁易代的教训下,赵匡胤确有理由遵从太后之意,以稳固江山。
综上所述,赵光义对皇嫂孝章宋皇后的冷待,固然与皇位传承的疑云相关。他的继位虽有“金匮之盟”作为依据,却依旧难以彻底打消世人的猜忌。而他拒绝厚葬皇嫂、对两位侄子的意外早亡漠然处之,更加深了人们对“烛影斧声”的怀疑。
总而言之,赵光义的政治才干毋庸置疑,但其在皇位继承与对待皇嫂的问题上,却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争议与非议。正因如此,史学界对宋太宗的评价至今仍褒贬不一,既有称赞其治国有方的声音,也有指责其忘恩负义、疑有篡位之嫌的批评。
参考资料:《宋史》《涑水纪闻》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