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全国3420名技能高手齐聚中原,比精度、拼手速、赛脑力,一幕幕“技惊四座”的场景不断上演:经过选手调试,协作机器人以0.1毫米精度装配微型零件;通过传统“咬膜”需一周才能完成的义齿制作,在数字化扫描、设计及制作等“神操作”下,一天内就能完成……
作为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是洞察产业升级趋势与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记者得到三点感悟——
其一,技能人才培养要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本次大赛设置106个竞赛项目。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等赛项占比超过50%,精准对接制造业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首次设置的乡村振兴专项赛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商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养老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等项目直面民生痛点……大赛既是技能比拼的竞技场,更是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连接器,为各地开展技能培训指明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的方向。
其二,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项裁判长王振林给出“三把尺子”:知识水平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场地经理侯爱敏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传统‘护工’,而是能胜任健康管家、文娱策划、个案管理等多重角色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新时代技能人才要懂理论、会操作、善协作、能跨界。本次大赛选手学历结构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参赛选手中有博士13人、硕士286人、本科84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选手占比达33%。
其三,社会对“技能价值”的认知在升级。不少家长、老师带着孩子驻足观摩,近距离感受技能魅力,为技能喝彩。赛场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4岁,30岁以下的占比77%,25岁以下的占比70%。这种“尊重技能、愿学技能”的氛围背后是社会对“技能价值”的认知升级——随着“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享有同等待遇”“新八级工”等政策落地,以及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等平台的搭建,“学技能有前途”正在成为共识。
我省已连续两年将“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覆盖全域的技能培训网络越织越密:10个技师学院职业训练院打破校园边界,让技工院校资源辐射社会劳动者;20个职业技能提升实训基地扎根产业一线,方便工人就近利用空余时间参训;30个产业链龙头企业实训基地为上下游企业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助力产业链协同升级……目前,全省共有技能人才761.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2.6万人。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我们期待,“技能成才”的氛围日益浓厚、通道更加畅通,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人生跨越,从工到“匠”,为制造强国贡献“工匠力量”。(赵文娟)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