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互联网业务收入的稳健增长,总额达到96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1个百分点,增速相比前五个月还提升了2.2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指出,5G新通话、直播短视频、云游戏等新兴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大模型类APP与人工智能(AI)终端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消费需求的释放。移动用户上网流量已经连续六个月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显示出消费者对数字内容的强烈需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政策研究部主任工程师李昭分析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升,垂类智能体在金融、旅游、出行、办公等多个行业领域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应用。国家政策对AI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数码产品的补贴力度加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这直接带动了电商平台业绩的提升。
在创新投入方面,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454.9万个,算力标准机架数达到1043万架,智能算力规模更是达到了748 EFLOPS。李昭表示,随着大模型、5G-A、万兆光网等技术的普及,智算中心、基站、光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持续增长,这不仅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为行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485.6亿元,同比增长2.6%。李昭指出,互联网企业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研发投入的正增长,这传递出行业坚定创新的信号。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正在将投入重点从应用层转向技术攻坚,如推理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大模型等硬科技领域,以期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壁垒。
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该集团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并持续加大对通义系列大模型的研发投入。通义千问作为全球领先的大模型之一,已经实现了全尺寸、全模态的全面开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然而,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算力成本高、行业利润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李昭建议,应持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动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寻求新技术与业务场景的结合点,推动行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布局大模型方面,互联网企业处于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最前沿。凭借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和行业场景积累,互联网企业能够快速迭代大模型,并通过资金和人才优势保障对大模型训练、测试和推广的稳定投入。同时,互联网企业具有较强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出更多大模型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投入产出比。
大模型技术在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在金融行业,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实现了秒级信贷审批;在医疗行业,大模型大幅提升了化合物筛选效率,降低了新药研发成本;在制造行业,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时分析设备数据,实现故障预警和预防性维护。
数字消费方面,上半年网络购物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8.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这主要得益于线上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的推动、“人工智能+消费”的蓬勃发展以及“为情绪买单”成为消费新热点等因素。
作为数字消费的重要一环,即时零售在上半年的表现尤为抢眼。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69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0.7%。即时零售的范围不断扩展,从餐饮到美妆、从药品到旅行,平台紧跟消费需求调整运营策略,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
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观众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2025第七届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与“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进行互动,这一场景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力。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增长机会。互联网企业将更加重视实数融合,积极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持续发挥在推动创新上的引领作用。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